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今年的全国两会,半年间,“碳中和”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语成为高频热词。我国对外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任务之一。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无疑将进一步深度融入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中。尤其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有力减排和能源减碳尤为重要。
在此大背景下,为了加快推动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发改办环资〔2019〕424号《关于加快推进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通知》、〔2020〕1009《关于加快各地区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与国家平台数据对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通知》(2021年2月25日)等相关文件,同时还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
1能耗在线监测建设现状
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是根据我国目前各行业、各地区用能单位的管理现状、工艺情况,通过软件、硬件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的、互联的、共享的现代化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把石化公司、钢铁公司、电力公司、企业集团、用能单位等采集的实时能耗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到能耗实时在线监测综合性管理平台,提供给政府各有关需求部门使用,同时其企业端也为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人员提供了能耗使用情况、管理分析等功能。
201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作。2014年至2019年,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国家和各省相关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在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更是响应,政策配合,使得系统建设走向了快车道,为百年大计“碳中和”事业助力。
当然,随着能耗在线检测系统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下:1、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用能单位数量任需增加,地方用能单位及万家企业覆盖面不足,这会影响对节能形势做出正确研判。2、监测数据受企业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水平制约。在各企业特别是各行业有比较大的差距。即便是在电力、钢铁、石化这三个能源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试点企业,也存在企业表计分散、器具落后、配备不齐全等问题。3、无法通过在线监
测数据取得用能单位的综合能源消费量。这是因为在线监测是用能单位直接生产消耗的能源,而此数据并不包含辅助生产消费、库存损耗、运输损耗、分配损耗,加之原煤折标系数无法在线监测。所以导致数据会小于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
2能耗在线监测建设意义
建设覆盖重要行业、企业、高能耗的全国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对各政府部门和企业均有社会和经济效益。
2.1社会效益
通过对企业能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利于为政府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应用将有助于政府节能工作的部署,尤其是对各省级能源消耗量的采集、监测、分析等水平的提高,由此推动节能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还具有节能监察辅助管理和节能量审核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地方节能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能够服务相关行业、企业、公众,为行业降低能源消耗水平、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公众提高节能意识提供有力的保障。还可以面向社会公众发布能源和节能相关数据、政策和信息,在增加政府节能工作透明度的同时,让公众及时了解各地区、各行业的节能形势,增强公众的节能意识。
2.2经济效益
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的能耗监测效率,减少监管、行政管理成本,同时,通过开展数据分析,发现企业节能潜力,再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经济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支撑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则作为基础工作,为其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支撑,以此作为交易凭证。
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投资,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增值、经济效益。通过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能耗进行管理,有利于减少能源管理环节,优化能源管理流程,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有助于提高用能单位的竞争力和用能单位的经济效益。
节省人力和降低行政经费支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实现监测目的。即为企业减少了能源岗位的人员数量,也为政府节能部门降低了人力资源。同时提升了能源岗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